颜色调配及知识分享

一、颜色的基本知识

颜色:即人对眼睛视网膜接收到的光作出的反应,在大脑中产生的某种感觉。

色调(色相)(Hue):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是色与色之间的主要区别。如:红色、黄色、蓝色等。

纯度(Chromacity):又称饱和度或彩度,用来区别颜色的鲜艳程度。它可以理解为颜色中有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的比例。有色成分的含量越高则颜色越纯,饱和度越高;消色成分(指和其它成分的颜色互成补色而能混成为白光的颜色)的含量越高则颜色越灰,饱和度越低。光谱色中的单色由于不含消色成分,所以饱和度 ,为100%;而白色、标准灰色和黑色所含的颜色都为消色成分,所以饱和度 ,为0或者说没有饱和度.

亮度(Lightness):又称明度,它表示有色物体的表面所反射的光的强弱程度,区别颜色的浓和淡。物体对光的反射越强(或吸收越弱),则亮度越高;物体对光的反射越弱或吸收越强,则亮度越低。白色的物体亮度高,是因为它几乎不吸收光而全部把它反射出去;黑色的物体亮度低,是因为它几乎不反射光而全部把它吸收。

说明:一般颜色从黄-橙-红-绿-蓝-靛-紫黑的变化,从深浅来说是变得越来越深,从亮度来说,则显得越来越暗。颜色的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色相决定颜色的质,亮度和纯度都是量的变化。任何颜色只要确定了它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就可以完全精确地确定出它是什么颜色。倘若其中一个要素变化了,那么这个颜色就也变化了,描述或确定一个颜色必须确定它的色调、纯度和亮度。

三原色:染色中,我们所熟悉的拼色染料为:红,黄,蓝;电视机的屏幕则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来拼色。它们所用的三个颜色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任何两色混合都得不到第三色。我们把具有这样特征的三个颜色叫做三原色,其中一个称为原色。在应用中,通常要求所选三原色混合后得到的色域,能够包含所有的色相,但实际上(如染色生产中),由于受染料的性能或用量所限,用红,黄,蓝三原色很难达到很深很纯的黑色,所以在三原色之外,往往还需要添加一个黑色来增加深度和暗度。
混色:有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
加法混色:是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或迅速交替)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把两束光投射在一起所产生的混合便属于加法混合,它们混合的结果使混合光的亮度增加(等于混合前两光的亮度之和)>。混合光的色相取决于参与混合各光的色相以及它们的相对强弱,如:红光和绿光可以混合出黄光或橙光。若两束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能产生白光,如红光与蓝绿光,那么这两束光的颜色称为互补色。加法混合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电视机屏幕上的各种颜色便是由红,绿,蓝三原色以加法混合的方式得到的。

减法混色: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色物体叠加在一起而产生的各有物体不同的颜色,我们所用的染料通常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可见光谱中某些波段(或者说某些颜色)的光。所以,染料的颜色是它吸收光源中一部分色光后剩余色光所表现出来的,例如黄色的染料致所以表现出黄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蓝等较短波长的光的缘故。正是由于染料的这种吸光性,所以把两种染料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混合色的光亮度将会比混合前小,因而是减法混合。另外,印刷品所产生的颜色也是各种颜色的油墨以减法混合的方式产生的。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青蓝,品红,黄,它们分别是加法混合三原色(红,绿,蓝)的补色。

颜色的平均混合:色的平均混合可以用陀螺的例子来说明:先在陀螺面上贴几种颜色,黄色和蓝色然后将陀螺快速旋转起来,这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将会是绿色,它是黄色和兰色两种颜色在人眼的视觉反应时间内频繁作用于视网膜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或假象)。于这种混合的结果只使色相发生混合变化,而总的亮度并不改变,所以是平均混合。

说明:三种方式的颜色混合在不同的场合各有用处,掌握了它们的作用规律,我们便能使世界变得五颜六色,丰富多彩。

加法混色三原色:红、绿、蓝 , 减法混色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原色是互相独立的,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用另外二种配得。

加法混色三原色和减法混色三原色互为补色,即:红和青、绿和品红、黄和兰,互为补色。在印染工业中的调色,是使用几种染料混合拼色,它属于减法混色。
配色(拼色)
染料拼色三原色:红、黄、蓝。(这里的红、黄、蓝是分别指减法混色的原色品红、黄、青)。用二种不同的原色相拼可得到橙、绿、紫色、称它为二次色。用二种不同的二次色拼合,或是任意一种原色和黑色或灰色相拼得到三次色。
拼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纤维的性质:因纤维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因此必须选用与纤维性质相适应的染料。如染棉用活性,染涤用分散等。拼色时应尽量选用同类型的染料,这有利于染色工艺的简化和操作。染料的染色性能要相近。如:直接性、上染速率、扩散性、染色牢度等,否则染后色光不一,在使用过程中褪色程度不同。
拼色用染料的只数应尽量地少,以便控制色光,拼色时 不要超过三只染料。如果染料本身就已由几只染料拼混而成,当用这种染料作主色时,选用拼色后的染料尽可能是染料拼混的成分,以减少拼用染料的只数。
要考虑染料的各项牢度。包括:日晒、水洗、湿摩擦、汗渍、水渍牢度。
要考虑车间的生产情况,所选染料要方便车间生产。
要考虑成本。在达到客户质量要求的情况下,选择成本 的染料。
要考虑同光异谱。主要是要求高的客户。
要掌握余色原理。余色即两个颜色有相互消减的特性,如紫光蓝色,认为紫光太弱,可以加一些余色(黄色染料)来消减,值得注意的是:余色理论只适应于调整色光只是微量的调节,否则用量太多会影响色泽深度和鲜艳度。
对色
对色的方法:

选用对应的光源;

样板必须保持不透光;

样板和标准板摆放在灯箱的中央;

把标准板放在样板的右侧;

把样板与标准板呈垂直于看色者平行摆放;

对色时样板与目视方向呈45°角。
调色
调色的关键

首先要搞清楚何谓主色料和次色料?我们把决定颜色深度的染料叫主色料,把能调整颜色色光和鲜艳度的染料叫次色料。主色料和次色料拼色,则得到各种所需要的颜色。主色料与次色料只是相对而言,也即主色料不可能完全单一,次色料也不完全为两个同时存在。比如:主色料和次色料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某颜色,染料确定了,其主色料和次色料的关系就存在。而且,只有比例最恰当的才可得到 效果的颜色。

在调色时,如何调整主色料和次色料,才能更快地得到更好的结果呢? 分两种情况,一是次色料与主色料比例较大(大于10%)的情况,即颜色比较暗的情况,这种情况比较简单,按每单个染料的加减乘除计算即可。另一种情况为次色料与主色料比较小(小于或等于10%)的情况也即为较鲜艳的情况,调整配方 按次色料与主色料的比例进行调整。特别是比例小于1%的情况,调色胆量要大一些,要比现用量少,则可以一笔挥去不回头。要增加则要大踏步前进,成倍成倍发展,千万不要心痛。

在实际调色过程中,注意染料浓度的变化对染色深度变化的影响及染色饱和性问题对调色的影响。

当对于浅色、深色和中深色,如需增加同样中色深度,调色幅度浅,深色要大于中深色,当染料浓度达到染色饱和浓度后,此时再增加染料浓度对得色量变化影响不大,反而由于染液浓度太大,会引起染料的聚集而导致到得量有所下降。